21世紀以知識經濟為主軸,人才競爭激烈。國外管理機構做了跨國調查後建議,求職者、用人機構與教育單位間應該加強溝通與合作;教育機構除了必須提供學生職場所需的學識與技能訓練外,社會參與的鍛鍊也至為重要。我國大學教育普及,卻有相當比例的學生畢業後無法符合職場的需求、或難以適應社會的步調。行政院青輔會針對企業雇主調查指出,良好的工作態度、抗壓性、倫理與道德等,都是重要的就業力;企業取才的考量中,品德素養與正面心態、溝通與實踐能力、團隊參與和學習能力等,都是優於專業能力與學歷的條件。 |
 |
強化人力素質,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培養有素質的地球公民也是各國的共同期許。然而在競爭激烈的現實下,能力的評價往往向專業技能方面傾斜,教育體系也不例外。先進國家乃重新強調當代核心價值,推動品德教育,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與就業力。 |
 |
台灣社會近年處於自由開放與多元震盪的時期,在民主政治價值與公民社會願景等方面,缺乏普遍一致的認同。公民教育對於提升個人的素質與增進群體的永續發展,有特別的時代使命。我國高中教育已納入相當完整的公民教育課綱,教育部也藉強化大學通識教育以改善學術分工過細而漸趨專業化與實用化的弊端,力求跨領域知識的統整,培育健全的現代公民。然而檢視目前大學教育在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兼含書寫與口語表達)、思辨能力、道德思考力、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多元化生活的能力、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等方面,尚有相當的路程需要努力。 |
 |
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自2001年起舉辦「理律盃校際模擬法庭辯論賽」,乃將活動從法律系所延伸至大學非法律的院系,2015年開始組織「理律盃公民行動方案競賽」,藉以協助提升學生發展跨領域知識、批判與創意思考、團隊合作、探索問題、決策行動、尋求解決的能力,以彌補學校偏重「讀」而缺少「行動」的教學內涵。理律盃公民行動方案競賽透過延請專家學者與發揮正面能量推動社會良制之士,引導學生從討論、互動與實行中學習公民活動的知識與技能,期可形成不斷關心、改變環境的動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