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11月為社會企業月舉辦一系列活動,包含國際研討會、經驗分享會、市集等,鼓勵民眾參與,形成正向新力量。
社企,如同一般企業,需要投入資金方能茁壯發展;然而投資一般事業的創投、私募基金、天使投資人或是還不熟悉社企,或是無法滿足獲利出場的期待,而傳統上捐獻資助慈善事業的財團法人、公眾勸募又不盡然符合社企的營運樣態。因此,公益信託就成為公、私部門嘗試的新模式。
「法理情談」講座邀請四位社企賢士,探討以公益信託推動社企時,公、私部門所設計的創意策略,看看他們想要藉著公益信託創造出什麼樣的社企生態,同時也會指出目前已經碰到的障礙,以及嘗試中的解決途徑。最重要的是,邀請關心此議題的人們一起探討:公益信託是否為可行的社企投資管道?當急切想要投注資金資源、幫社企發芽生長的投資人面對種種障礙困難時,是不是也反映我們的法令制度有值得檢討之處?
馮 燕 政務委員
|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社會工作學院博士
行政院政務委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理事長,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
魏寶生 董事長
|
美國華府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碩士
KGI凱基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前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局長 |
陳一強 總經理
|
伊利諾大學 (U.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企管碩士
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公司總經理,前勤業/安達信(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德勤(Deloitte Consulting)及德碩管理顧問(ABeam Consulting) 合夥人 |
吳必然 律師
|
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東吳大學法研所副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