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February 2020
 
為何大數據分析可能加深AI的歧視與偏見
林勤富 副教授
大數據強化AI機器學習能力,經訓練後的AI也為資料蒐集、標註彙整及分析進行優化並提昇效率,兩者相輔相成。然而提供AI演算法的資料、自然語言辨識下的關連性等數據均是基於開發者既有認知而來,舉凡語言文字、人際互動等人類社會思想產物,難免存在歧視或偏見等價值判斷,倘不自覺加以運用,在技術上極可能產生  
誤判、甚至加劇歧視、加重刻板印象。例如:求職網站會根據過去性別就業紀錄提供就業取向預判、治安單位基於過去不完全的報案紀錄、巡邏資料預測犯罪熱點。使用AI與大數據固可協助更快速完成工作,卻亦導致重複不斷加深偏見的結果。
什麼是弱AI、強AI、超級AI
林勤富 副教授
AI在現今討論上依據與人類智能相比的實現程度,大致可分為三:(1)弱A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專注於單一特定技術領域上相當甚或超越人類表現的AI系統;(2)強AI (General AI):AI已可如同人類完成需具備智力的多功能任務、代替做各類不同的事情;及(3)超級AI (Super AI):真正如同人類會思考有情感,臻至人機共生的synthetic合成智慧體。目前一般常見的AI應用屬於弱AI範疇,預估在2025年之後將有更廣泛多元的發展。
 
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著作權所有,非經同意不得翻印轉載或以任何方式重製. 
© Lee and L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訂閱理律學堂影音報   取消收閱理律學堂影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