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November 2022
 
ESG起源於聯合國2005年的「Who Cares Wins」報告,提出企業應將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公司治理(Governance)納入企業經營的評量基準,機構投資人從傳統透過檢視財務報表評估企業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外,開始關注各類影響公司未來營運發展的非財  
務因素,例如:碳排放、能源來源、環境保護政策、資訊安全、客戶個資保護等;透過金融機構力量,選擇具有永續發展前景的企業,不僅可因投資報酬受惠,亦使社會、環境與經濟領域受益。
為彌平ESG中「S」社會層面於社會上不公平現象,聯合國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使普羅大眾有平等機會獲得負責任、可持續之金融服務,實現經濟包容性成長、改善貧富差距與生活水準、促進社會公平及社會福利等目標,例如:鼓勵金融機構於偏鄉設置分行、無障礙金融設施、盤中零股交易、創櫃板及股權性質之群眾募資、退休準備平台、微型保險及小額終老保險、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等。隨著科技與環境演變,「金融科技」成為推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利用行動網路、雲端運算和大數據等數位技術,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和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實現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
金融機構是金融產品和資本市場資金提供者,如何避免介入投資公司經營權爭奪,到防疫保單是否考慮利害關係人利益,均使金融機構必須重新檢討其治理義務。同時,金融機構持續是駭客攻擊目標,如何在推廣數位服務同時,強化資訊安全和客戶資料保護,是金融機構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企業在全球ESG浪潮下面對金融產品、資訊安全
及個人資料保護的挑戰與轉機(一)
企業在全球ESG浪潮下面對金融產品、資訊安全
及個人資料保護的挑戰與轉機(二)
企業在全球ESG浪潮下面對金融產品、資訊安全
及個人資料保護的挑戰與轉機(三)
 
 
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著作權所有,非經同意不得翻印轉載或以任何方式重製.
© Lee and L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訂閱理律學堂影音報   取消收閱理律學堂影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