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August 2023
 
孤獨世紀下的勞動議題
莊文芳 教授
在新冠疫情與社交距離時代之前,統計數字已顯示,全球白領族群有半數以上感到孤獨,85%以上勞工覺得未能真心投入自己的工作。顯然,人們在私人生活和工作方式上都感到孤獨。職場孤獨問題從家庭主婦、照顧者/移工等孤獨的工作者衍生到更有職場競爭力的白領勞工、高階專業人士身上。  
孤獨是誰的問題?孤獨是心理問題,更涉及個人存在意義;職場的肯定和成就感、人與人的連結讓人的擅長得以發揮。職場的孤獨對員工不利,對企業營運也有不良影響。現代職場設計包括開放式空間、辦公桌輪用、數位接管職場、視訊取代面談等,本意是提高生產力與效率,卻產生了嚴重的反效果;遠端工作者因失去辦公室面對面的互動而感到孤立與挫折。企業愈來愈重視生產力與數字績效,使營造強健社群的輕鬆對話、並肩喝茶成為禁忌;在新自由資本主義的系統中,親切和善甚至於已被視為負面特質。零工經濟、勞資權力不對等、勞工權利低落、工作機會剝奪的趨勢益炙、在「隨時處於開機狀態」的工作文化、「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以大數據監測考評員工的機制之下,個人不僅尊嚴盡失、創造力低落,孤獨問題與健康風險更日益加大。
要改善孤獨問題重建社會連結,除了個人強化社交技巧與社會互動外,企業與政府在鼓勵個體取得額外的社會支持上應做些甚麼,值得認真檢討。
 
創造自己希望的社群感與歸屬感
姚孟昌 教授
  【科技與社會議題探索營隊】最後一堂課,姚孟昌教授談孤獨世紀對人的挑戰,從孤獨經濟談如何團結世界來面對孤寂。講者認為人們須能發揮人性美好,使孤獨成為進步的動力。對於孤獨中的異化、疏離、物化以及非人性的危害,講者呼籲藉對人道、正義、良善以及博愛的堅持,使其成為我們因應後新
冠後挑戰的憑藉。講者分享自己當年去愛丁堡求學,該地的文化與人民不僅有助於克服孤獨的心境,且使愛丁堡成為一處心靈得以寄託的地方。講者分享500 miles影片,歌曲表達兩件重要的事:承諾與委身-- 愛丁堡人民四百年前共同制定國民憲章,彼此對公民國家作成承諾,勵行憲政、保衛國家的主權獨立及憲政秩序,就是彼此委身。如今台灣社會分歧對立分化,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覺孤單無助失去盼望時,也許這樣的啟蒙就是台灣迎向未來契機所在。
 
 
 
游牧亞馬遜
陸續 博士/前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院長
凱恩斯在1928年的一場演講中預言,一百年後人們一週只需工作五天,每天只需工作三小時,可能應驗嗎?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改編自《游牧人生》的同名電影,少說了書中什麼樣的美國社會問題?
時薪多台幣二十元(七毛五美元),你願意從日班調到大夜班嗎?您知道超商
 
店員除了必須熟記三千多種商品位置外,還需有什麼本事呢?擔任超過六年超商店員,《萬能店員》一書的作者張立祥問「在超商排隊結帳,你願意等幾分鐘?」 對消費都追求效率,可能是我們的認知地圖與思想方式經年累月受淡水派資本主義認知作戰的結果嗎?
 
 
 
 
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著作權所有,非經同意不得翻印轉載或以任何方式重製.
© Lee and L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訂閱理律學堂影音報   取消收閱理律學堂影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