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格爾法哲學的要素與結構— 一個擇要概述與討論
顏厥安教授、黃錦堂教授 |
 |
 |
 |
|
黑格爾的哲學理論內容複雜精深,際遇也千迴百轉,備受爭議;曾受英國哲學家羅素的批判拒斥,一個多世紀之後卻在分析哲學圈內取得非常穩固的地位。馬克思不惟嘲諷黑格爾的理論,更在 1843 年寫了著名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然而不但恩格斯開啟了運用黑格爾理論的歷史唯物論辯證,馬克思主義理 |
 |
論也被界定為一種黑格爾主義哲學的後續發展。講者擇比較關心的層面,概要說明黑格爾法哲學理論的幾個要素與結構特色。 由於自然科學興起,18 世紀以後的現代哲學不直接研究真實(reality; Wirklichkeit)以提供知識,而改以探討真理(truth; Wahrheit)的邏輯性質以及認知真理的條件結構問題;康德哲學是開創性的論述。黑格爾哲學或一切「後康德」哲學與理論研究欲處理康德哲學引發的問題,無可避免會往歷史性、文化性、實踐性,以及克服道德意志與真實/世界分裂的趨勢發展;這種轉向要實現在思想與理論當中非常困難。「市民社會」與「國家」構成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倫理〉部分最重要的內容,講者就主要議題加以討論。黑格爾法哲學/政治哲學的真正爭議點不在於保守/威權或者自由/進步之爭,而在於為何以自由為起點的深刻現代國家理論可以與非常保守的體制相容。
黃錦堂教授在與談中探討黑格爾與近代自然法傳統不同的實體倫理國家觀。黑格爾沒有採取社會契約論等近代自然法思想家通常的做法,把個人看成是國家形成的前提,而把國家看作是實體性倫理理念在地上的實現;這一國家觀雖經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黑格爾哲學的復興,其根本性的難題依然未獲實質的解決。
|
 |
|
 |
黑格爾哲學中的辯證
龔小蓓博士生、楊奕華教授與談 |
 |
 |
本課程以康德的第一批判為始,展開對黑格爾的哲學體系、黑格爾哲學中的辯證的概述;在說明黑格爾哲學中〈辯證〉的意涵後,回到黑格爾哲學去檢視辯證在其中的意義與作用。
黑格爾認為康德的批判哲學是一種主觀觀念論(subjektiver Idealismus);黑格爾主張這些範疇應該既是主觀也是客 |
|
 |
 |
 |
觀的,它們是會不斷向前進展的主體,進到自然和精神的領域之中。黑格爾批評康德的辯證只停留在否定的結果裡,而未發展出肯定的東西。這兩個批評指出康德的辯證僅停留在思維的主觀性裡而無法過渡到客觀領域。黑格爾將思維的形式分為三個進程:(1)抽象的或知性的;(2)辯證的或否定的理性;(3)思辨的或肯定的理性,而辯證只屬於第二個階段,仍有思辨理性將對立的兩者整合起來。整體而言,黑格爾繼承了蘇格拉底將辯證作為引出對立面的過程,也繼承了柏拉圖將辯證作為概念自身的活動,而不是從外在強加於思維範疇,因此黑格爾說辯證是一種內在的超越(immanente Hinausgehen);他改進了康德的辯證,將其從否定性的結果轉為具有肯定意義的,以此方式將所有範疇串聯起來,也將思維形式、自然和精神連結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的發展過程。黑格爾說明,有機體為了發展必須經歷不斷地自我否定,忍受矛盾帶來的痛苦,並在否定性中積極地保持自身和維持自為的同一性;雖然精神內部充滿了矛盾和對立,但它並不把自己限制這些對立中,而是從中產生肯定的內容和成果。透過這種辯證,精神理念走向自然並回到自身,走出一條把自己產生出來的道路。 講者總結:人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就是法的開端,但個體的自由必須從個人意見、偶然性、任意性和特殊性中解放(befreit),使其獲得知識的形式,以獲得承認和保障;這個自由解放自己、規定自己的過程就是法從抽象法、道德到倫理的發展過程;只有透過這種活生生的、辯證的眼光才能把握黑格爾的法哲學思想。
楊奕華教授在與談中就「變」的觀念與哲學、法律推理中之「辨證推理」、「人」作為法律關係主體而致的「法律人主義」、法律形成的六階段、黑格爾哲學中從「絕對精神」角度思考歷史等,做重點點評。
|
 |
|
憲法史─人國之禮裡的正義(一) 憲法潛意識
李念祖 律師 |
 |
 |
 |
 |
人國之禮是使用儒家語言表達憲法的替代稱呼,講者試圖說明人權就是正義的道理。中華民國行憲已數十年,1947年開始施行的憲法是二戰之後所制定、世界上最高齡的憲法之一,與日本憲法同齡,早於1955年德國的基本法,也早於1958年之法國第五共和憲法。若從1987年解嚴時起算,台灣經歷民主憲政應該 |
 |
無人不知「憲法」一詞的意義。然而,憲法、權利、個人、平等、還有法治等等名詞,雖然人人知其然,郤未必人人同意或知其所以然,也就不易體會此等觀念與自身的關聯性與重要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或許是憲法意識與人權意識的缺乏。
不可諱言地,我們的社會傳統中可能缺乏明確的憲法意識,其實憲法的潛意識在古代即已存在。講者先從憲法的內容說明我國憲法對於保障人權的重視,這是源於西方的憲法意識。從傳統的典籍中發現隱然存在的憲法潛意識,並且進一步說明西方的憲法意識與傳統社會的憲法潛意識,如何接軌或是不接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