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費等,全都與政治決定息息相關。他甚至對自己的政治無知引以為傲,挺起胸膛,高聲說自己討厭政治。這愚人並不知道,由於自己的政治冷感,社會出現了淫業、棄童、搶匪--更可悲的是出現了貪官污吏,他們對剝削社會的跨國企業阿諛奉承。」
這情景在台灣現階段看起來並不陌生。我們公民抱持「事不關已」心態的不在少數;近年學生開始積極地對政治議題發聲,在社群網路的加持下,影響廣泛而深遠。這過程中所採取的行動是否理性而有效,對整個社會、乃至於國家的發展,影響至鉅。教育者應盡其所能關照這個問題,是訓練自我保護,也是培養公民責任。
提供良好公民素養教育的最佳場所就是學校。教育部要求社會科課程必須包含公民課,但大多數流於形式,並沒有培養學生真正理解政府、社會、政策是如何運作,更沒有引導學生練習理性負責地參加公民行動。
適逢理律文教基金會、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與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共同主辦「2016理律盃大學校際公民行動方案競賽」之際,本講座邀請魏澤民老師基於多年來培育大學生公民素養的經驗、李岳霖律師基於推動「公民行動方案競賽」的經驗,為大家闡述培育學子公民素養的重要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