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August 2016
 
  在你印象中,私募基金,是金融禿鷹,還是幫助企業轉型的回春妙手?他們尋找具價值潛力但營運欠佳的企業併購,協助引進專業經營人才及制度,使公司營運導入正軌、提升公司價值,進而創造利潤。幾年後再透過企業上市、出售股權等方式獲利了結。私募基金投資人的範圍有限,投資行為影響大眾投資
人,亦具有投資人不參與投資決策、投資人對於獲利的期待較高、資金籌措配合銀行貸款、與管理階層進行合作…等特性。 我國政府對於私募基金的立場是「對社會利益須大於社會成本,正面效益大於負面。不歡迎私募基金以敵意併購方式投資。」 本課程介紹私募基金在臺灣的實務操作,諸如基本架構與募資活動,並分析私募基金的利與弊。
資產證券化簡介
徐敬能律師 主講
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過度包裝的垃圾債券讓全球餘悸猶存,資產證券化也因此蒙上一層汙名。但是,資產證券化,卻也是活化資產、創造價值,實現人類各種夢想的集資工具。我國已有《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不動產證券化條例》相關規範。 資產證券化,是將具有未來發生之穩定現金流量之資產加以群組,並轉換為  
有價證券型態,向投資人銷售。 這項工具用得好,可以達到多贏結果。對創始機構而言,可以改善資產負債結構、分散降低資產風險、以低成本籌措資金、處理不良債權;對投資人,可增加固定收益證券種類、擴大投資人選擇範圍;對金融市場,也能提高金融資產流動性、提高市場效率及資金運用效率。
徐律師認為,這項「中性」制度不必然會造成負面影響;他也就信用評等機構及安排機構的角色互動、我國證券化市場的停滯退縮與未來展望,提出個人實務觀察。
如何讓政府變聰明
李鴻源博士 主講
  臺灣從未有統一的國土規劃與貫徹。哪個部會應該為國家做出一個長期的規劃?民意代表談論水溝、路燈、停車場,哪位願意更關切我們的國土計畫法、海岸法? 不亞於上海、新加坡、首爾,李鴻源博士的規劃包括以桃竹苗為我們的矽谷,雲嘉南為精緻農業區,高高屏是南進的窗口。當這樣規劃的時
候,城市的戰略地位出來了,國家的戰略地位也出來了。這當然需要一個聰明的政府。然而我們擁有全世界博士比例最高的內閣,卻未見提出翻轉台灣未來的根本方向與方法。
李博士不只要與大家談全球化與全球暖化之下我們將往何處去、台灣的國土規劃、防災型都市更新、災害防救管理、能源政策、總合治水、污水處理、碳揭露專案…等等議題,他在治理地方時結合在地文化與教育體系,導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落實環保素樸生活的永續觀念與行動;在內政部部長任內,從救難事故檢視到人事制度與文官系統僵化的弊病,展現出「治本」的關懷與能力。李博士在《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一書的自序中說:「最後也是最重要,但最常被忽略的就是『公民參與』。不要害怕及迴避公民團體及非政府組織,將他們納入變成夥伴,成為政府決策及運作的一部分,大家共同面對問題。」聰明的政府豈能不深省反思、不與民眾對談?
 
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著作權所有,非經同意不得翻印轉載或以任何方式重製. 
© Lee and L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訂閱理律學堂影音報   取消收閱理律學堂影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