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October 2016
 
社會政策理應為政府的責任,但是單靠政府的力量,無法解決貧富差異等社會問題。在資本社會中,經營者為誰經營是只為股東的利益,還是兼為員工、消費者及社會全體的利益? 公司善盡社會責任,是不是必然傷害股東的利益?從長遠的觀點看,未必如此:提升勞工權益,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有助於吸引人才;重視消
 
費者及社會整體利益,可以改善公司的形象,增加品牌價值,對公司發展反而有利。 本講座賴英照教授從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到蓋茲「創新資本主義-人類擁有自利與關懷他人的本性」,談談社會企業責任的演進與發展。
神經科學如何讓法學世界Inside-Out
李崇僖所長 主講 ‧ 牛豫燕律師 主持
  如果科學實驗可以證明人類的意念形成並非出於自由意志,而是腦部化學反應的結果,那麼法律上對於「行為」與「責任」的定義是否面臨改寫? 如果科學儀器可以超越現行粗糙的測謊技術,直接觀察腦部的記憶區,法庭的運作是否應該擁抱這樣的新科技? 隨著大腦神經科學之快速發展,我們對於人的思考
與行為模式之理解逐漸進入顛覆的時代,神經科學對人類社會運作規則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可能沒有任何科技比得上神經科學將對法律運作造成的衝擊程度。 本講座以神經科學中的兩個層面作為探討主題,一是在科學知識上我們有可能質疑自由意志之存在,進而質疑處罰犯罪行為人之道德基礎為何;另一則是在科技應用上,心智判讀(mind-reading)相關技術可能使我們解讀相關行為人之心智狀態(情緒、記憶等),其可能對法律運作之影響。
 
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著作權所有,非經同意不得翻印轉載或以任何方式重製. 
© Lee and L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訂閱理律學堂影音報   取消收閱理律學堂影音報